close
你隱性飢餓了嗎? 全球有25億人皆隱性飢餓
 
 
By 醫療保健組
台灣英文新聞 編輯 
2015-04-03 11:17 AM
Fonts Size A+
Printer-Friendly Printer
 
根據調查顯示,全球有25億人處於「隱性飢餓」的狀態!何謂「隱性飢餓」,營養師黃淑惠說,就是指我們身體所需三大營養素醣類、蛋白質、脂肪是夠的,可是負責調解我們身體機能的微生素、礦物質的微量元素是不足的。」一般人總以為只有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族才容易飲食不均衡,不過,營養師表示,在家煮不代表飲食就一定均衡,許多自煮族常犯了3大NG行為,讓自己和家人陷入營養不足的隱性飢餓狀態,長期也會影響健康。

 

依照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,臺灣成人飲食攝取達到標準的比例排名依序為:豆蛋魚肉類(59%)、全榖根莖(38%)、油脂(32%)、蔬菜(21%)、乳品(14%)、水果(12%)。成人每日蔬果攝取量應為蔬菜3~5碟、水果2~4份。有近5成蔬菜類攝取量連標準的一半都達不到,每週攝取到7種蔬菜的成人也不到2成。水果類更高達6成的受訪者達不到一半的攝取量,僅有不到3成的人是每天吃水果。超過65%的成人認為每天只需吃一份蔬果即可達飲食均衡、還有39%的成人認為外食盡量搭配燙青菜或沙拉就可達標,但蔬果一份的份量遠不及每日所需,這也解釋了營養觀念不足導致蔬果攝取份量不足、不夠多元。

 

《華人健康網》列出以下3點自煮族的NG行為:

 

1.烹飪口味太習慣,食物缺乏多樣變化

許多自煮族依照長年的口味習慣準備菜色,食物攝取的類型過於單一,例如常以白米飯當主食,或只習慣煮綠色蔬菜。建議白米摻雜糙米,或其他全穀類才能補充維生素B群、鋅、硒等微量元素。另外,各種類蔬菜所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都不同,建議應多元攝取深、淺綠色蔬菜、紅黃色蔬菜、菇類、芽菜類,瓜果類、筍類等,才能攝取到多元人體無法合成的營養素。

 

2.烹煮過程繁瑣、反覆加熱,加速營養流失

在烹煮的過程中從冷藏、洗滌到加熱、油炸或覆熱的過程,都會損失許多營養素,而許多媽媽習慣一次準備當天晚餐和隔日中餐便當,吃不完又留著2、3天反覆加熱,也會導致飯菜的營養流失。

 

3.未考慮全家分食,各類食物準備份量不足

許多家庭主婦只知道每餐要有菜有肉,但準備食物時卻沒有考慮全家分食的原則,常常導致部分食物準備份量不足。若以一家四口來計算,每人每餐應至少要有2至3種蔬菜加總為一飯碗的量、一拳頭大小的水果,以及手掌心大小的豆蛋魚肉,且最好以部分全穀取代精白米,才能避免營養失衡。

 

自煮族依照以上建議改善烹飪習慣後,可避免營養不均,但其他民眾若因外食或飲食習慣,難均衡完整攝取各類食物的話,建議應每日攝取含23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善存綜合維他命,補充飲食中所不足的營養素,才能真正補充人體所需完整營養,達到「顧健康」的效果。

arrow
arrow

    群益期貨-林婉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